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


【拼音】: dé lǒng wàng shǔ

【解释】: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图1)

成语出处


《东观汉记·隗嚣(áo)传》:“西城若下,便可见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一说,语出《后汉书·岑彭传》:“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山蜀虏。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一发兵,头须为白。”《东观汉记》成书于东汉本朝,《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宋,当以前者为源。 [3]

后来人们将“既平陇,复望蜀”简化为成语“平陇望蜀”,也作“得陇望蜀”。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有两股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二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岑彭随光武帝刘秀亲征陇西,将隗嚣围在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

公孙述为了救援隗嚣,增兵上邽(今甘肃天水;邽音guī),牵制了汉军的大量兵力。

光武帝见西城、上邽两城一时攻不下,便留了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

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最痛苦的事情是总是不知足,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因此每一次发兵,头发双鬓都白了。”

岑彭观察了西城一带的地势,决定采用水淹。他叫士兵每人背上一个布袋,装上泥土,将山谷间的水流堵住,引往西城。但这时城内地下水也涌出,城墙内外压力平衡,反而不坍。

双方正在相持之际,去向公孙述讨救兵的隗嚣部将,带着大队蜀兵赶到。岑彭见敌兵众多,本军粮草已尽,便下令退兵,并撤回了包围上邽的汉军。

汉军撤退,隗嚣带领兵马尾追袭击。岑彭亲自断后,掩护汉军顺利东归,避免了损失。

后来,隗嚣的儿子隗纯归顺了光武帝。岑彭奉命领兵攻蜀。他首先拿下了荆门,接着攻破平曲。岑彭吩咐部下坚守阵营,自己率精兵从水路攻入四川,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巴蜀腹地。

岑彭率军攻下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又指挥精锐骑兵进袭成都。汉军攻势凌厉,蜀兵闻风溃散。

公孙述只当汉军尚在千里之外,听说岑彭离成都只有几十里了,不由大惊失色,以杖敲地说:“是何神也!”

公元36年,汉军占领蜀地,光武帝“得陇望蜀”的宿愿终于实现了。 [4]

成语寓意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通常被看作贬义词,用来比喻某人贪心、不知满足,得寸进尺。但也有人认为,得陇望蜀的原意并非如此,它不仅没有贬义,反而带有褒赞的意思。

从刘秀给岑彭写的信中,可以读出这样几个信息,首先,刘秀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看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欲建伟业,就必须拿下陇、蜀。其次,刘秀的信也是对岑彭的鞭策和鼓励,人最怕骄傲自满,没有上进心,刘秀无异于告诉岑彭,“革命尚未取得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此外,这封信也透露出刘秀创业的艰辛,不然他不会发出“每一发兵,头鬓为白”的感慨。可以说,刘秀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了他的“中兴”大业。可见,“得陇望蜀”不是指贪心,而是指要为自己远大的理想而奋斗。 [1]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得陇望蜀”比喻得了这个、又想那个,总不知足;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原为中性词,后变为贬义词。 [1-2]

运用示例

明·何良俊《四友斋从说·杂记》:“官资虽厚,然不入府县,别无调度。与东南士夫求田问舍、得陇望蜀者,未知孰贤?” [2]

明·王世貞《鳴鳳記‧忠佞异議》:“使他知我假途滅虢之計,消彼得隴望蜀之謀,豈非一舉而兩得乎?” [5]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八回: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著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 [5]

清·曹雪芹 《红楼梦》第八十回:只因薛蟠是天性得陇望蜀的,如今娶了金桂,又见金桂的丫头宝蟾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他。 [5]

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