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有观众曾这样评价肖南,“每当听到他那深情声音,总能让我们热泪盈眶。”1977年以后,他开始从事译制片配音导演工作,为著名电影《罗马假日》、《两个人的车站》、《战地浪漫曲》、《妈妈的生日》、《弗兰西丝》等担任配音导演。肖南同志因病于2010年3月18日不幸病逝,享年80岁。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译制片的摇篮,肖南见证了长影最辉煌的译制时代;他为中国的译制片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为中国电影留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
个人简介
1965年4月出生,江西南康人。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983.09 ——1987.07 浙江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2.09—— 1995.01 获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
2002.03 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7.07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92.12 任讲师
1999.12 任副教授
履历
1949年初,他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第四期训练班。结业时,公布分配方案,他的名字被列在翻版组里。他愣了,不懂得翻版是干什么的,有人说,可能是翻拍照片。到了翻版组,他才知道原来是搞外国影片的配音工作,因为当时人们把译制片叫做“翻版片”。对于从事这项工作,他一点精神准备也没有,但他是个上进心强、有毅力的人,既然分配搞这项工作,他就一定要干好。接触工作之后,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识太不够用了。于是,他一头钻进书堆里,废寝忘食地读起托尔斯泰、莱蒙托夫、果戈里、契诃夫、普希金、屠格涅夫、高尔基、法捷耶夫的著作来,又开始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进行学习和探索,写了大量读书笔记。他终日捧卷苦读,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知识都“吃”进肚子里。他参加配音的第一部影片是《俄罗斯问题》,为记者墨非配音。从1949年到1966年,他参加了二百多部影片的配音工作;他声音宽厚洪亮、庄重威严,为之配音的角色,大多数是革命领袖、将军、长者、教授、科学家等,如《攻克柏林》和《斯维尔德洛夫》中的斯大林、《阴谋》中的共产党总书记、《人民歌手江布尔》中的江布尔、《大家庭》中的玛特维老爷爷、《教育的诗篇》中的教育家马卡连柯、《魔鬼集团》和《历史的教训》中的保加利亚革命领袖季米特洛夫、《静静的顿河》中的老葛利高里、《世纪之初》中的列宁以及《复活》、《伪金币》等影片的旁白,都是由他配音的。肖南同其他有成就的配音演员一样,达到了配音与银幕形象完美的融合。他认为,配音演员是在离开角色的外部动作,单靠自己的心理技术和体验来为银幕形象进行配音的,因此,必须设法了解角色的全部历史,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中去,感受角色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才能完成好配音工作。1954年,他为影片《人民歌手江布尔》中的江布尔配音。江布尔是塔吉克斯坦的民间歌手,生于1846年,经历了沙皇时代、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卫国战争等历史阶段,直到1945年逝世,活了将近一百岁。影片表现了他一生的经历,年龄跨度大、人物感情变化多,给配音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肖南为了这个人物的配音,花费了很大心血。他反复看剧本,看原片,查阅了能够收集到的关于江布尔的全部历史资料,对角色的经历、性格特征、感情变化做了深刻的分析。同时,他还按照角色的特点,从外部动作上感受角色。当他为老年时的江布尔配音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他走路、说话、吃饭、起坐,都处处模仿老年人的特点,努力在自己身上唤起角色的思想情感,时刻感受到角色的存在。配音时,他努力按照“我就是”的创作心理,自如地掌握声音强弱、节奏快慢、层次和力度的变化,创造了与角色年龄、动作、感情完全吻合的声音。1956年,他为《魔鬼集团》中的保加利亚革命领袖季米特洛夫配音,获得很大成功。影片描写的是1933年德国国会纵火案中,季米特洛夫做为一个被告,同时又做为自己的辩护人,在法庭上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原片场景基本就是一个法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故事没有什么复杂情节,人物动作也很少,从头至尾贯穿的是季米特洛夫大段大段的辩护词,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角色的台词都是慷慨激昂的。为这种影片的角色配音,难度是很大的。季米特洛夫的思想、感情、性格和对敌斗争的勇敢、机智,几乎全要靠配音演员的台词来表现,如果配音平淡无力,没有特色,会使整个影片变得苍白无力。同时,这种配音,又要时刻注意与银幕上的角色的发音口型的最大限度的吻合,而这种吻合,又往往会影响配音演员保持连贯的感情。这些,对任何一位优秀的配音演员,都是一次很大的考验。肖南凭借自己对角色的充分理解、高超的配音技巧和顽强刻苦的工作精神,成功地完成了对季米特洛夫的配音。他用深沉、冷峻、如洪钟般铿锵有力的声音,表现了季米特洛夫坚定勇敢、正气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火一样的革命激情;用讥讽嘲弄的语气,表现了季米特洛夫对敌人的蔑视;用诙谐幽默的语气,表现了季米特洛夫对敌斗争的机智。肖南用出色的声音艺术,塑造了一位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
生平
1971年以后,肖南做了一段科教片编导工作。1977年以后,开始从事译制片配音导演工作。几年来,导演了《摩羯星一号》、《咖啡馆》、《雨夜奇案》、《妈妈的生日》、《横冲直撞》、《生活之路》、《婆媳之间》、《爱情的故事》、《独立与死亡》等影片的配音工作,其中《妈妈的生日》,获得文化部颁发的1981年优秀译制片奖。由于他长期从事过配音演员工作,因此在导演译制片的配音工作时,能够很好地理解演员,熟悉演员的心理和他们进入角色的过程,能对演员的配音提出中肯的意见,帮助、启发他们很快接近角色。他平时积累的知识多,接到一部译制片的配音任务后,能够很快地理解原片和其中的人物,从而比较准确地表现出原作的意图。他在工作之余,开始着手对多年来从事配音工作的体会进行总结,并写出了一部有关配音演员工作的专论。
小说中的肖南
第六十章?风波平女儿勤学,厄运到肖南撞人
倩倩得救了,绑架她的三个人当晚就被抓住。在肖南和叶琳的要求下,亲友们悄悄地离去,绝口不提此事,派出所也对当事人采取了保密措施,一场巨大的风波在悄无声息中渐渐的平息了。
然而,一高一矮两个男人供出了金萍萍,不久,金萍萍也因涉嫌绑架案被拘留。
肖南一家没有因此事提出起诉,金萍萍很快就被放了出来。心狠手辣的金萍萍并没有因此而放过肖南,而是更加地痛恨他。发誓一定要报仇。
肖南一家子又处在极度的紧张之中。
一晃又一年过去了,平安无事,此事已渐渐地淡出了叶琳和肖南的日常生活。叶琳照常每天去肖南的辅导班上课,由于前期的学生反映不错,现在他们的辅导班更加红火了,增加了师资和班级。
倩倩这女孩也真奇怪,天生的尤物,小小的年纪,居然对绑架这件事毫无影响,反而更显得大胆机敏,并且比同龄儿童更成熟。她对书籍有一种惊人的渴望,每天除了练琴,吹箫之外,就是读书,小学的课本她已经学了一半,同时阅读大量的儿童读物,还喜欢看文学类,历史类书籍,不让她看书可不行。
“倩倩!休息一会,跟奶奶玩一下。”邵霞担心她太累,时常叫她休息。
“不行!奶奶我书没有看完,你跟爷爷玩吧。”倩倩头也不抬地在看书。
过了一会儿,爷爷肖光明见孙女一个劲地看书,捧了一些水果,走到她身边:“倩倩,歇一会,吃点水果。”
“谢谢爷爷!”倩倩用叉子叉了个苹果吃了一会,又开始看书了。
晚上,一家人在吃饭。“爷爷、奶奶,请多吃点菜。”倩倩又夹肉又夹鱼,不停地往奶奶、爷爷碗里放。
“倩倩,你也多吃点。”奶奶说着又转向叶琳和肖南,“你们俩也要劝劝倩倩,让她不要一天到晚不停地看书。”
“是啊,她太累了。小孩不能这样看书的。”爷爷补充说。
“倩倩,要注意休息哦,别太累了,特别要保护好眼睛。”叶琳接着说。
“妈妈,我半小时就休息一下的,你看,作息表不是写着吗?”倩倩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还有每天的任务,不完成她是不会休息的。
“可你只休息了一下子啊。”奶奶还是不放心。
“十分钟,奶奶,不少了。还有,我弹琴和吹箫与看书写字交叉进行,那也是一种休息啊。我的作息时间和学校是一样的,奶奶放心吧,如果累了,我会休息的。我还有跟爷爷练功的时间呢,那也是休息。”
奶奶、爷爷无奈,只得由她了。
正说着,电话铃响了,奶奶恰好在电话机旁边,就拎起了话筒:“喂!你。。。。。。”她把话筒递给了肖南:“肖老师,你好啊,等着吧,会有你的好看的!”
此人又是金萍萍,销声匿迹了一年,现在又像幽灵似的出现了。阴云笼罩着肖家,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第二天,肖南在传达室里收到了一封信,又是恐吓。第三天,肖南在办公桌上看到了恐吓信。怎么办?报警吗?这不正合她意?所以肖南没有声张,悄悄地把信藏了起来,连叶琳也没有告诉,怕她担心。只是自己出门时更加小心了,车子一般是司机开的,他绝不单独出门。同时对家里得每个人加以叮咛,不许单独出门,家中也采取了保护措施。
可是一连两个月过去了,悄无声息,此人就像消失了一样了,肖南渐渐地放松了警惕。
这天晚上,肖南的学生要去参加演出,可是,司机请了病假,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演出,他不能缺席啊。于是,开车出去了。演出圆满地结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肖南非常高兴,立刻把好消息告知了家中。他想早点回家与叶琳团聚,这段时间自己太忙,加之金萍萍的恐吓,使得他异常的紧张,夫妻那种欢乐少了,心里很内疚的。
汽车在大街上奔驰,洞箫那美妙的旋律在耳边回响,旋律中不仅出现了他和叶琳的镜头,更多的是女儿肖倩倩那天使般的身影,那份勤学苦练的劲头令他自豪,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地吹起了口哨。
肖南想抄近路回家,于是拐上了小道。汽车刚拐过一个弯,迎面驶来一辆越野车,直接朝肖南的汽车撞来,肖南惊出一身冷汗,立即拐弯,还好没撞上。可是那辆汽车一个急转弯又从后面撞来,肖南急忙避开。此处路窄,肖想尽快绕回大道,于是又转弯,可那辆车子不依不饶地横冲直撞,肖南加快了速度,哪知越野车的速度比他还要快,眼看着就要撞上了,肖南将车速开得最快,“嘭”的一声,“不好!”肖南一声惊叫,一个紧急刹车,汽车停了下来,后面的汽车此时竟然一冲而过,眨眼不见踪影。
“撞人了!”路边有人大叫。一会儿,很多人围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