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笔名耿立。山东鄄城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6年后任山东菏泽师专中文系助教,1993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骨干教师进修班学习,山东菏泽师专中文系讲师、副教授。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诗《孔繁森之歌》(合作),专著《新艺术散文概论》、《新艺术散文美学论》(合作,执笔)等。《孔繁森之歌》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
生活
一头来自异乡的驴子《一头来自异乡的驴子》入选《21世纪年度散文选2005散文》,是耿立先生散文重新杀回文坛的标志。他以驴子为意象,描写了他幼时生活在鲁西平原———鄄城的经历。大凡诞生作家的地方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耿立的写作也是从儿时开始积累的,苦与累的生活成为他后来作品中的珍宝。山东散文学会会长、著名作家许评在评耿立时就曾这样说:他出生于六十年代末,家境的贫寒困顿,周围人的白眼凭凌,使他的心灵受到擦伤。然而他却从民间散存的书中觅到快乐的家园。他从《三国演义》插图中一幅一幅地描绘下所有的绣像,还有一些别的杂书,他都千方百计搜寻,他爱好童话,富于幻想,有时一夜连一夜在老家堆草的土棚里,“诗意地理解生活”正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宝贵的礼物”。要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冷静的岁月中,没有丢失这份礼物,那么他就是诗人或者是个作家。在童贞少小时代,世界对人们来说,和成人的视域迥然有异,童年时代的太阳要红得多,炽烈得多,野草要繁茂得多,风也狂得多,雨也暴得多,而且觉得天地与世界神秘朦胧,有趣好玩。
原本在乡村中学读书的他,因为写作优秀被县教研室的一位老师看中而推荐上了鄄城一中。随后于1984年考上了原菏泽师专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他的写作理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坛活跃分子,如徐俊国、潘若松、王有尾等,他创立的黄河浪文学社也风霜雪雨历时22年了。
课堂
?好散文的味道05年秋,我从安徽桐城考入了菏泽学院,仰慕着耿立的大名,填报了中文系,当时在学校宣传网页上就看到了他的名字和他当年创立的黄河浪文学社二十年的历史,我就特兴奋。待到他教我们写作学的时候,我就坐在第一排准备一睹他的风采。门开了,一个轻捷的身影一晃进来了,影子的主人高高的个头儿,身上挎一个包,两三步跨上讲台。讲台“咚咚”的呻吟声还未停止,只见这人身形一定,从背上取下挎包,掏出两本书,抬起头,在班里扫了两眼,转过身在黑板上“啪啪啪”写下三个大字:石耿立。整个过程轻盈、潇洒而又不矫柔造作。
?写完字,把身体转过来,我们看清楚了,这个人穿着很讲究,看起来精神,有质感,特别是雄深厚重、粗犷的鲁西南口音,夹杂着有点生硬的京腔,“我就像我的名字一样,很硬气。”笔挺地立在讲台上,“石头很硬,我姓石,耿立,耿直,挺立。”说到这里,他用黑玻璃球一样似的眼睛看了看我们,他说他向往的课堂是“开放式的、书院式的集市样的来来往往”,是“大家的众生喧哗,不是老师的独角戏”。或许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太拘谨,教学规矩太多,他的“集市教学”一直没有实现。可是,听他的课你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池塘里的鱼王领着他的众多游鱼在知识的池水里游走,时时探讨时时相濡以沫。他让我们随意地提问,还可以用字条写好传递到讲台上,在提问的过程中,他读懂了我们,我们也看到了“高产”背后的秘诀,但是就是无法模仿。
讲台上的耿立老师骨子里透出一种傲气,第一节课就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学必读书目,他用他的创作经验熏陶着我们,鼓励我们多读书,多写文章,培养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让我们把目光放远,不要一心想成为少年写手。真的,听他的课,除了每周必有的检查作业让人揣揣不安外,其余的时间是很轻松的。科研:散文是核心在散文创作和散文研究领域的辛勤耕耘,使他的散文多次入选年度散文选;其理论著作《新艺术散文概论》《新艺术散文美学论》等出版10余年来,更是被多次征引,在学术界反响强烈。另外,山东省统编教材《大学基础写作》、《大学应用写作》,其基本结构框架都是由耿立教授拟定的,还参与了《铁流壮歌》、《何思源与他的时代》等著作的编写,就在我们采访结束的时候,他又接到了一个任务,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大学语文读本》。
其实耿立先生不仅进行散文创作与研究,他还善于写诗,特别是儿童诗。被载入《诗刊》、《儿童文学》等刊物的就有若干篇。2006年菏泽学院新诗九十周年活动中,他就是以“菏泽学院诗群”成员的身份向外推广的。
印象
?从耿立先生的所有作品来看,其内容都是围绕菏泽这片土地来写的,作品中的人如大刀将军赵登禹、何思源等等都是在写菏泽人,都是在弘扬菏泽文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尽力挖掘这些被遮蔽或者被遗忘的东西,也算是为家乡做点好事吧”,也的确是如此。蜗居在山东小城的一座学院里,置一张书桌,伏案于文字,在苍茫大野间,闭合了“渗透骨髓的家乡话”,只静静,静静倾听散落在《诗经·曹风》里的蜉蝣,倾听鲁西人物与风土的脉搏和心跳。
读耿立其实更像在读一本书,一本很厚的大百科全书。
相关事件
2012年12月8日,经过近两年的庭审,昨天,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就赵一曼孙女、54岁的陈红状告作家石耿立在所著《遮蔽与记忆:赵一曼》一文中引用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档案”,损害烈士人格纠纷一案作出判决。判决石耿立立即删除发表于网络上的博文,并在《光明日报》等媒体登文致歉。
2009年,菏泽学院中文系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耿立出版了《遮蔽与记忆》一书。其中,《遮蔽与记忆:赵一曼》一文被诸多媒体转载。作者自称引用了3份“历史档案”,当中详细记录了赵一曼在遭受日本宪兵和特务实施“电刑”后,包括性器官的生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