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蜀 人物介绍

作品原文

《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 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创作背景

题曰去蜀,是临去成都而作也。公自乾元二年季冬来蜀。至永泰元年,首尾凡七年,其实止六年耳。所谓五载客蜀者,上元元年、上元二年、宝应元年、广德二年、永泰元年也。二年居梓者,专指广德元年也。此诗作于永泰元年夏,将往戎渝之时。黄鹤编在广德二年阆州诗内,恐未然。今从蔡氏编次。

作品鉴赏

首联“五载客 蜀郡,一年居梓州”。蜀,广义指 四川,此诗专指成都,这句诗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 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次联说: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 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 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严武在世时尚且如此,此诗他人亡职歇,更待不下去了。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

去蜀 人物介绍(图1)

“潇湘”,是湖南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 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崔伟,朋友韦之晋、裴虬等人。三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象江上白鸥一样到处 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不能不悲愤交集,“ 黄发”、“ 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 反语。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 谋私, 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 忠诚忧国之思于 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此诗尾联用激切语言所 寄托的深于 忧患不忘国难的赤诚丹心,更是一篇精髓所在。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生于河南 巩县(今 河南省巩义市)。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 杜工部集》。

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 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 精湛,被奉为“ 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传世。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