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奇 人物介绍

个人经历

  参见《明史·张邦奇传》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进士第,由庶吉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参与《孝宗实录》的编写修订。

  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广提学副使,任上修缮了明山书院、岳麓书院、崇正书院。之后,历职有四川提学、福建提学、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

  明世宗时,历职南京国子监祭酒、吏部右侍郎(嘉靖九年,1530年)、吏部左侍郎并代理尚书职(1531年)、南京吏部尚书,终仕南京兵部尚书。

  嘉靖十六年,执掌翰林院事。嘉靖十七年,任会试主考官,《玉牒》纂修官。十八年,任太子宾客,充日讲官。后进礼部尚书,以母亲年迈改任南京兵部尚书。

  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张邦奇 人物介绍(图1)

  为学以程朱理学为宗,以涵养为事;与王守仁多有往来,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

经典著作

  《释国语》

?  《大学传》

?  《中庸传》

?  《甬川史说》

?  《学庸传》

?  《五经说》(易说》、《诗说》、《书说》、《春秋说》)

?  《兀涯西汉书议》

?  《环碧堂集》

?  《纾玉楼集》

?  《四友亭集》

才智过人

张邦奇从小勤奋好学,智慧过人。13岁那年,一天放学回家,见娘哭成泪人,问其因?娘说:“隔壁有财有势的家又要造屋了,还差三尺地基,就拆进我家那道破篱笆。你人小不懂事,一事实上要好好读书,大人的事就不要多问了。”张邦奇听了胸中怒火燃烧。次日早上,张邦奇将一张纸条贴到那户财主的门上。前来放墙脚的泥水匠看到写着的纸条后,即告财主。财主见上面写着:“人人都是皇家地,占我三尺勿算自。看我人小欺我家,拆掉篱笆打大墙。”看后自忖:是占了隔壁三尺地,可是隔壁人家目不识丁,这小子只念几年书,肯定是多管闲事者所为。叫泥水匠:不要管他,只管造。

邦奇放学回家,看无动静,照原不退。仔细一看,在纸上又贴上了另一张“滴水难起三尺浪”的字句。心想:你仗势欺人,还当人“一滴水”。灵机一动,第二天又将“点火能烧万众山”的纸条贴叠上去。那财主又气又怕,怕隔壁小子有才,来日状告官府还当了得。当晚叫张邦奇来吃夜饭,想考考其肚里有多少货色。 13岁的邦奇人小胆大心细,立时来到。财主讲:今晚叫你来是想考考你才学如何,我们就对课吧。邦奇胸有成竹地说:出吧。财主讽刺地出了上课:“素不吃荤荤吃素”。得意地暗想:吃素人不吃荤下饭,吃荤人不但吃荤下饭,而且还吃素下饭,看你穷到素下饭都吃不起,还想来管教老子的“荤事”。张邦奇略一思索对出:“穷而欺富富欺穷”。财主一听顿时失色,喔唷!这么厉害。还以对带骂,暗忖:肚才确实好,还是早点把地基退给他。

淡泊名利

张邦奇不但从小智慧过人,且在仕途上变是淡泊名利,并屡进屡辞。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得中进士,正德十年出任湖广提学副使,修建书院并教导学生“如果学问方面不学孔、颜,行为方面不学曾、闵,不管你文章写得多好,我也不会赞成的。”可见他对学生德智的双重严训。

在湖北的安陆封地的兴献王朱厚熜(后来的嘉靖帝)让其儿子学邦奇。于是知邦奇的才识,即邀他出任四川提学,旋升吏部侍郎。后因父亡,回家按旧制守丧。

当皇太后与嘉靖帝按惯例拜祀皇陵时,太后向嘉靖帝说:“先皇常言,提学邦奇伟器其识,他日可以为相。这个人今在哪里?”皇帝答:“尚未启用”。于是,张邦奇守丧期满后乃任吏部右持郎,后升代理尚书。期间,他看到吏部用人,多受内阁竭力反对,欲革除这一陋习。大学士李时对此怀恨在心。武定侯郭勋,因家人犯法出重金贿赂张邦奇宽恕,被拒之。对此,李郭俩都怀恨在心。当嘉靖帝想要张邦奇出任吏部尚书时,终被他俩合力相阻,吏张邦奇未能实授尚书之要位。

鼓靖帝越来越看重渊识博大的张邦奇,为此,每次看他的奏章后,常情不自禁地边夸边用手指在自己衣带间比划着张邦奇的名字。宫内宦官都知道皇上的这种习惯动作,有的为达到献媚目的,即报与张。但张邦奇却说:“皇上如果要用我,我当以饶舜之道讲;如不用我,我也有田可耕,仕途进退之事,毫不介意。”宦官们自讨没趣。嘉靖帝还时常邀最宠幸的都尉崔元、道士陶仲问及张邦奇的才华学识,俱说乃栋梁之才。当他俩了解皇帝的意思是“欲认邦奇为相”后,即派人向张邦奇夸说皇帝的意思。当时张只要在崔和陶二府上拜会几次,让他们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宰相之位唾手可行,但张邦奇没有去。皇帝与大学士夏言了商议过任张为相之事。夏告之张时,还向其索讨海鲞(宁波特产:干鲜品)。张邦奇对家人说:“这是明显地向我索贿了!”可见淡泊名利的张邦奇。

张邦奇最后凭他的才能,晋升为礼部尚书,后以其母亲年老需要照顾为由,改任南京吏部事、兵总参赞机务等职。当时,嘉靖帝与严嵩商量调他到北京大用,严嵩却借口张邦奇母甚孝不能来北京加以反对。因此,一直未召其至北京。

可见,皇帝对张邦奇的器重,而张邦奇的耿直为人和才能,却遭到大臣们的排挤。仁途对其来说,是上级对下级的任用尺寸,而不是自己要官计官的阶梯。不但为人知礼明哲有廉节,行谊甚高,而且学识博大,著作勤奋,白日所为到晚上必记于册。他一生著述十余种。嘉靖二十三年,张邦奇卒。皇帝为失去这么好的一位大臣,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张邦奇墓

  下面三幅老照出自包腊先生的相册,摄于1870年代。初见这些照片时,我感到惊讶甚至怀疑:难道在我们宁波,竟也有如此恢宏的墓道?后经N维宁波群水银兄、梦牛兄等人努力,墓的具体位置被梦牛兄找到,墓主人确实就是明代尚书张邦奇。

  前天,为验证标注为“孔庙”的那张老照去了孔家潭,但现场找不到与其相吻合的特征,便与牛兄一起去了近在咫尺的张邦奇墓道。

  1.“对面就是老照里的山峰,山脚白色窝棚后那片竹林就是墓道牌楼位置”,牛兄指着山峰对我说。那山峰起伏曲线与老照的确十分相似。

  2.走近山脚,看似竹林其实是片布满荆棘的竹树杂林,人进去很不易,我和牛哥先后被荆棘刺破了手。呵呵,手刺出血不心痛,牛哥心痛起脚上新皮鞋。

  3.原以为这古墓早已荡然无存,大概是在第一台的位置,灌木丛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墓道残件,便好似寻到宝贝一样开心起来。

  4.高兴的事其实还在后头,越到上面,残件越多,体量也比下面要大得多,我彻底消除了找不到“孔庙”的沮丧。

  5.上到第五台时,居然发现大墓还在,连梦牛兄也兴奋了!原来他首次来时孤身一人,形单影只,见这里环境悚人,赶紧中途撤退了。哈哈,这老兄不能上前线,枪声一响,他恐怕掉头就逃!

  6.大墓并排连在一起好像有五、六穴,破损严重,从墓穴中长出的树也有碗口多粗,树藤交织在一起。

  7.令人不解的是,墓穴中居然还有残骸。这一穴在最边上,该是张尚书身边的哪一位亲人呢?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