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定 简历 - 名人简历

基本资料

  姓名:谢振定

  性别:男

  字:一斋

  号:芗泉

谢振定 简历 - 名人简历(图1)

  出生年月:1753

  朝代:清朝

  籍贯:湘乡

  民族:汉族

  身份:编修

个人简介

  谢振定(1753-1809),字一斋,号芗泉,湘乡人。

  乾隆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负经世才,尚气节,能古文辞,历官御史,罢,复起礼部员外郎。

  嘉庆元年,(公元一七九六年)怒烧和珅之车,史称“烧车御史”。

  有《知耻斋集》,《清史列传》传于世。

个人事迹

  清乾隆后期,朝廷吏治荒怠,佞臣和珅得乾隆宠任,封为一等公,且与皇帝结成儿女亲家,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恃宠贪财纳贿,植党营私,内外官僚多是其党羽,把揽朝政近三十年,可谓气焰熏天。和府还养有一班家奴,仗着主子势头在京城里也是横行无忌,作威作福。如一个家奴叫刘全,竟盖房豪奢得胜过皇室宫殿,御史曹锡宝参奏上去,哪知和王申连夜派人通知刘全拆毁盖过,过日钦命大臣来现场查勘,却无实证,结果刘全无罪免审,而曹御史却以“诬告”罢官。连个家奴都参不倒,可知主子和珅何等势头。于是这班家奴越发肆意妄为。还有一个家奴,是和王申一个爱妾的弟弟,这个“小舅子”常乘坐一品大员的车轿前呼后拥招摇出入,人都畏惧其权势,不敢诘问。时朝中有谢振定(1753—1809),湘乡人,新任为监察御史,他对和氏家奴的恃势横行深恶痛绝,决意伺机予以惩办。   嘉庆元年(1796)某日夜间,谢御史巡视北京东城,正碰见那家奴豪车骏骑彪彪然驰来,巷里路人避让不及即鞭笞交下。谢御史目睹此一幕,义愤填膺,即令手下将其拦住擒拿讯问,谢御史怒斥家奴横行霸道坐车越份,令手下杖责。那家奴恶声恶气叫道:“我是相府家人,你敢笞我?我乘我主车,你敢笞我?”谢御史双目逼视那恶奴,声若洪钟道:“你是何人?!敢充相府家人?!如此横行不法,按律该斩!”随即喝令手下将恶奴揪出,一顿痛笞,直打得那家伙威风扫地。谢御史又手指车轿道:“此等僭越之物,已给小人玷污,岂堪相爷再坐?”当下一把火点燃车轿当街烧毁。京城众百姓本就憎恨这班宠奴,此时眼见恶奴被笞车被烧,人人拍手称快,称誉谢御史为“铁面御史”“今之董宣”,于是“烧车御史”名震京城。

  谢御史执法烧车后,和珅衔恨报复,捏词弹劾,谢氏竟被削职归籍。嘉庆四年经御史广兴给事中王念孙参奏,帝传旨逮捕和珅伏法,抄没其家产值银达十亿两(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语)。是年九月特旨起用谢振定为礼部主事。谢氏应诏上任,禀陈时务数事,言论高超不苟同。后迁仪制司员外郎,并先后典试江南、陕西,所举拔者皆名士。嘉庆十一年至通州粮厅任粮督,捐私款整修公廨,在京城置义地建乡先正祠墓。谢振定任官期间勤政兴业,裁革陋规,廉洁奉公,亲爱乡友,周恤贫困,深得百姓拥戴。嘉庆十四年谢振定因劳瘁卒于任上,时年五十七岁。朝野震悼,邑人奉祀入乡贤祠。生平致力学问,有《知耻斋诗文集》八卷刊行于世。

  谢御史敢忤权贵,嫉恶如仇,秉公执法,与当时的阿谀逢迎、明哲保身之辈恰成鲜明对比,可见其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爱乡爱民的崇高风范。

  谢振定(1753-1809)字一斋,又字竹湖,号芗泉,现涟源市荷塘镇常林村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举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科进士,二甲十六名。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典试江南,升江南道监察御史。乾隆六十年(1795)任兵科给事中。嘉庆四年(1799)起为礼部主事,嘉庆九年(1804)改任仪制司员外郎,主考陕西。嘉庆十一年(1806)充任通州粮厅。在任修公廨,革陋规,修河道,事皆躬亲,以劳卒于任。诰授奉直大夫,晋授朝议大夫。他寄情山水,长于诗赋,著有《知耻斋诗文集》传世。

  谢振定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谢再诏,优禀生,乾隆壬午科(1762)副举人。长兄谢振宇,进士出身,先后任过武英殿四库馆誊录官和知县等职。三兄谢振宁系举人出身,任过知县。谢振定少年聪敏好学,随父兄在家乡湘乡县常林桃林湾读书,10岁前就读遍了十三经。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与兄振宁同举于乡,越三年,为乾隆庚子科进士。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谢振定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不久又署兵科给事中。这是一种“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之权”的官员。他巡视南漕入瓜州,粮船常遇顺风,被人神化称之为“谢公风”。嘉庆元年(1796)初,乾隆宠臣和珅依然在朝,权势熏天,朝中官吏大多奔走于他的门下,仰承他的鼻息。谢振定则不然。有一天,他正巡视于北京东城,看见一辆红绛泥的后档车在大街上耀武扬威,横冲直撞,乘坐者不配其身份,明显“违制”,谢振定当即喝令停车,“违制”车仍全速前进。谢振定勃然大怒,即命部下追车究问,原来乘车者是当朝大学士和珅爱妾之弟,和珅一向得到宠任,弄权黩货,这小舅子竟仗着和珅的权势,对谢振定摆出一副凶横态度,不服教训,恶言相向。谢振定益怒,下令剥去和珅妾弟衣衫,当场将其处以杖刑,痛加责打,同时将那辆装饰极尽华丽的车辆,当街放火烧毁,路人围观如堵,拍手欢呼,称之为“好御史”。谢御史不畏强权、敢斗和砷的名声,顷刻传遍京城,人们将谢振定称呼为“烧车御史”,朝野知名。不久,因此事得罪和珅,谢振定被罢职归家。

  嘉庆四年(1799),经王念孙等纠参,和珅被夺职下狱,后赐死。谢振定被重新起用,嘉庆帝特旨任命他为礼部主事,“应召言事,条陈甚悉”。5年后改任仪司员外郎,主考陕西。嘉庆十一年(1806),谢振定充任顺天府通州粮厅。有一天半夜时分,漕船起火,许多官吏束手无策,远远观望,独有谢振定当机立断,迅速带领部下去现场救助灭火,平息了事态。他在任还捐出私款整修公廨,并革除许多积弊,修有江湾故道,并主持开凿果渠、温榆河等运河,都有利于漕运畅通。

  谢振定生平崇尚风义,在北京任职时,曾设置义地,凡同乡客死京师者皆于此葬之。师友中有贫困而不能安葬者,他经常解囊资助。

  嘉庆十四年(1809)五月的一天,谢振定手书“正大光明,通天达地”8个字,掷笔而逝。道光壬辰年,谢振定入祀“乡贤祠”,其生平载入国史馆。

  谢振定娶妻周氏,生有三子一女,长子谢兴峣,字果堂,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汉南宝丰知县,荐升陕州知州、四川叙州知府,调成都府护盐茶道。他有乃父遗风,素性强直,不肯阿附,以是忤上官,因事罢归。次子谢兴恒,曾任过福建安兴知县,兴恒之子谢邦鉴,为道光丁酉举人,乙已进士,曾任江苏高淳知县。

御史烧车

   

  谢振定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谢再诏,优禀生,乾隆壬午科(1762)副举人。长兄谢振宇,进士出身,先后任过武英殿四库馆誊录官和知县等职。三兄谢振宁系举人出身,任过知县。谢振定少年聪敏好学,随父兄在家乡湘乡县常林桃林湾读书,10岁前就读遍了十三经。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与兄振宁同举于乡,越三年,为乾隆庚子科进士。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谢振定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不久又署兵科给事中。这是一种“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之权”的官员。他巡视南漕入瓜州,粮船常遇顺风,被人神化称之为“谢公风”。嘉庆元年(1796)初,乾隆宠臣和珅依然在朝,权势熏天,朝中官吏大多奔走于他的门下,仰承他的鼻息。谢振定则不然。有一天,他正巡视于北京东城,看见一辆红绛泥的后档车在大街上耀武扬威,横冲直撞,乘坐者不配其身份,明显“违制”,谢振定当即喝令停车,“违制”车仍全速前进。谢振定勃然大怒,即命部下追车究问,原来乘车者是当朝大学士和珅爱妾之弟,和珅一向得到宠任,弄权黩货,这小舅子竟仗着和珅的权势,对谢振定摆出一副凶横态度,不服教训,恶言相向。谢振定益怒,下令剥去和珅妾弟衣衫,当场将其处以杖刑,痛加责打,同时将那辆装饰极尽华丽的车辆,当街放火烧毁,路人围观如堵,拍手欢呼,称之为“好御史”。谢御史不畏强权、敢斗和砷的名声,顷刻传遍京城,人们将谢振定称呼为“烧车御史”,朝野知名。不久,因此事得罪和珅,谢振定被罢职归家。

  嘉庆四年(1799),经王念孙等纠参,和珅被夺职下狱,后赐死。谢振定被重新起用,嘉庆帝特旨任命他为礼部主事,“应召言事,条陈甚悉”。5年后改任仪司员外郎,主考陕西。嘉庆十一年(1806),谢振定充任顺天府通州粮厅。有一天半夜时分,漕船起火,许多官吏束手无策,远远观望,独有谢振定当机立断,迅速带领部下去现场救助灭火,平息了事态。他在任还捐出私款整修公廨,并革除许多积弊,修有江湾故道,并主持开凿果渠、温榆河等运河,都有利于漕运畅通。

  谢振定生平崇尚风义,在北京任职时,曾设置义地,凡同乡客死京师者皆于此葬之。师友中有贫困而不能安葬者,他经常解囊资助。

  嘉庆十四年(1809)五月的一天,谢振定手书“正大光明,通天达地”8个字,掷笔而逝。道光壬辰年,谢振定入祀“乡贤祠”,其生平载入国史馆。

  谢振定娶妻周氏,生有三子一女,长子谢兴峣,字果堂,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汉南宝丰知县,荐升陕州知州、四川叙州知府,调成都府护盐茶道。他有乃父遗风,素性强直,不肯阿附,以是忤上官,因事罢归。次子谢兴恒,曾任过福建安兴知县,兴恒之子谢邦鉴,为道光丁酉举人,乙已进士,曾任江苏高淳知县

谢姓起源

  谢姓起源

  谢姓起源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据《姓谱》、 《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国为氏》:“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五去声二二杩:“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司马迁作《史记》,依据《世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而将炎帝附于黄帝,故其名不显。

  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据《竹书约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上述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竹书纪年》说:“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成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帝王世纪》:“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太平御览众“神农耕而陶。”第四,《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业神世代敬仰。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