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简介
李蕾,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主持人,70年代出生,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受教于西安。数次逃离该座城,无数次心安理得的回来。做过宣教干事、广告人、电视人、记者、编辑……迷恋文字之美,导致在现实中挣扎不安。
现任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风言锋语》(也在辽宁电视台北方频道播出)主持人。
主要作品
主持节目
担任嘉宾
出版作品
个人自叙
一些关于我的生活碎片
文/李蕾
一
2000年夏天我被晒得特别黑,我跟人说我是越南人,坚持说,就有人信了,和我谈论越南的天气和女人。那一年去过很多城市,我四处游泳、买大瓶昂贵又不管用的防晒霜、穿生猛的乱花衬衣、跑路、说谎,成功客串了一个嚣张的越南人。
最后我又回到西安,一看见钟楼,我心里说,这是我的地方。早上在自家床上醒来,可以伸个懒腰,可以不说谎。我和越南没什么,我妈和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标准国语:你先吃早饭还是先吃午饭?
家里永远有饭吃,可我每年至少要离家出走一回,带走的都是好东西,弄得七劳八伤的溜回来,像个不济的赌徒或者传说中的白眼狼。是我的脚有病了,左脚叫折腾,右脚叫累。
刚回来那几天,我的耳朵总是一半用来听相思,一半用来听唠叨。我妈说,你怎么办呀,看看谁要你?脾气坏,身体差,还没有工作!真难为她,都被我折磨成怨妇了,观点还能这么暴力。
我飞速找了一份工作,《三秦都市报》。
二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喜欢安东街。街很窄,站在路西可以清楚地和路东眉来眼去,南边有家好吃的凉皮店,中段的小学就叫安东街小学,我常去那里的小卖部租影碟,专挑唧唧歪歪的片子,西北角的小白楼没有挂牌子,第一次去找《三秦都市报》的时候,蹬三轮的男人说,就是这儿。
楼是暂时租的。我和三秦,都是寄居蟹。
南方朋友告诉我,吃蟹要有酒,温好的黄酒,加饭酒,最好是女儿红,旁边放一个阔口瓶,插满黄菊,这叫完美。
第二年看见黄菊的时候,我们不再做寄居蟹,从安东街搬回陕报大院。新的办公室很旧,窄窄的走廊,如果穿大摆裙子走过,裙角带起的风会撞到墙,年轻的陌生人来来往往,有的很美丽,我们慢慢记住彼此。
我的办公桌靠窗,大棵大棵的树在玻璃上,我不知道它们的年纪,只是很喜欢,喜欢对着它们发呆。楼下花坛里有三棵雪松,同事利旭后来写了一些有光芒的文字怀念它们,贴在西祠胡同里,那时我刚刚学习上网,专门去看,看着看着有点吃醋,我也爱这三棵雪松,很概念的爱,利旭却爱得很细节。
离开三秦后,有一天我特意回去看看雪松,真是相见不如怀念。
三
我一直没有记者证,做记者的时候出去采访就给人家一张名片,回来赶稿,常常觉得自己像个农民,干的是手工活,有时候写着写着饿了,胃填饱了心又虚了,担心自己技术不好,种下的东西长得不如别人,只有拼命写,心情不好也用写字来医。
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成,庄稼会死,我的努力也会被杀死,这些困难有些来自我,有些来自别人,开始我也争论、生气,后来我发现实际上我只能对自己负责,一堵墙自己堵住自己。
我像农民热爱粮食一样热爱写字,包括那些不完美。三秦是我这个文字农民的土地,我离不开它,又时刻准备离开它。这是一个感觉上比较冷酷的事实,有如佛家名言“挥慧剑,斩情丝”,深刻的感情,需要用最狠的方法来证明。
四
一去二三里,我与三秦的距离,遥远的只能纸上相见,听说故乡都是在纸上的。
直到我辞职一年后,还有人问我为什么离开,我不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形式来生活不需要理由,这种选择也许是自由的,也许身不由己,对我来说,三秦不是一场革命,那些纸,那些纸所关联的人和事,仅仅是我生命的某个部分。
这世上横竖是没有完人的,从单细胞开始分裂,有人分裂着身体,有人分裂着性格,有人分裂着灵魂,让我们任意分裂吧,分裂成三角梅,七彩石,粉身碎骨的沙……分裂的生活才各自丰富,然后,在每个角落里沟通。
那天下午,阳光无比美好,我站在三秦门口,这就要离开,临走前拼命的想,想起一句歌词:我所渴望我所喜悦都是我所惧怕的啊!——这首歌叫《未来》,在未来的路上,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注:前文中的“那天下午”是指2003年2月底的某个时刻,两个多月后,我去了陕西电视台,开始了一份新的工作,至今。
从那天起,出于种种原因想看见我的人都可以看见我,这时常让我紧张。
《金庸华山论剑》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科教节目特别节目一等奖,第二十二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专题电视文艺节目优秀作品奖。
荣获2003年度陕西新闻奖特别奖,《2004中华大祭祖》荣获陕西电视文艺专题特等奖。《开坛》荣获2003年度陕西广播电视奖栏目一等奖、荣获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科技教育节目奖科教栏目类三等奖。
另:200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个人随笔《画皮》、《锄禾》 共计1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