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浚(宋朝理学家) 人物介绍

简介

 

                                                          一段佳话 两地渊源
                                                               “朱子三访地”寻踪

                                                                          徐枫
       本报(金华晚报)3月27日15版《人文u2022关注》版面刊发的《汤溪厚大村的美丽传奇》一文,叙述了范氏家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荣光。文章刊发后,有兰溪读者提出,文中提及的“朱熹三访地”应是兰溪市香溪镇香溪村。“朱熹三访地”到底在兰溪还是汤溪?香溪和厚大两村有什么渊源关系?前些天,记者就此问题作了一番求证和寻访。
  两地渊源
  香溪镇位于兰溪市区东北,距兰溪市区14公里。香溪之名由境内香山、香潭演化而来。香溪与缪源、盛源汇合于香山脚下,汇水成潭,故香溪又名香潭(现称香头)。兰溪素有“三江之会,七省通衢”之誉,舟楫之利为浙中西水运中枢,在过去以水运为交通主要手段的年代,地处钱塘江上游的兰溪地位便显要起来。“日有千舟竞发,夜照万户明灯”,曾是当年兰溪商业繁华的生动写照。香溪镇素有兰溪“北乡门户”之称,兰江水运穿镇西而过,上通金衢,下达杭沪。香溪在兰溪设县之初便有街市,宋时香溪属武昌乡(旧名章化里),明代时已成为一个重要集镇,明万历六年(1578)置香溪镇建制,设有巡检司、课税局等机构,东西有盐仓、粮仓,至今仍有东仓、西仓地名。
  香溪镇是兰溪范姓主要聚居地之一。据曾负责组织兰溪市范围家谱调查,著有《兰溪家谱探秘》一书的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考证,范氏迁入兰溪境内始于北宋,其族支分别从苏州、福建等地迁来兰溪生息繁衍。香溪范氏先祖范履冰,唐高宗时任丞相,世居河南开封;唐五代时,范氏南宅一支为避乱,由河南迁至福建定居;北宋初,范怀由福建迁居浙江兰溪城南之坞口,越三世,范怀之孙范大录由坞口迁徙香溪定居。
  中国谱牒研究会会员、市地方志研究会副会长、副研究员胡汝明告诉记者,范氏宋咸平元年(998)始由兰溪城南迁往香溪,始迁祖怀公墓葬“本邑山口厚大”,范浚爷爷范锷墓葬“本邑二十都”,二十都在现在的汤溪镇厚大村一带,由于明代成化七年(1472)汤溪县未成立前,厚大一带属兰溪管辖(《香溪范氏宗谱》对此有记载),故称之为兰溪“本邑”;《金华市地名志》上面说得很清楚,厚大村始祖范叔载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自兰溪香潭迁此,护祖坟而发族(据《鲁阳范氏宗谱》载),厚大村“厚”取里居之纯美,求子孙积累之厚,“大”则望姓氏繁昌之意,故村名“厚大”。
  范氏一族鼎盛于宋,自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至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220多年,香溪范氏一门有40余人登第入仕。香溪范氏第四世范锷皇祐五年(1053)进士及第,赠上柱国,子范筠元祐三年(1088)进士及第,赠上柱国(“柱国”本是守卫皇城安全的最高武官,犹今天的京城卫戌司令部司令,唐宋以来改上柱国为正二品勋官,用于封赠有功的高级官员)。范筠生有十子,名溶、深、渭、浒、浩、泳、洵、浚、微、溉,范浚排行第八,十子除范浚外,八子均为进士,九人全部做官,故有“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之说。
  现年67岁的范福熙是香溪范氏三十二世孙。他说,目前香溪范氏子孙总共上千人,主要聚居在香溪香一香二村的有四五百人,此外散居在兰溪北乡马涧、墩头等地的有五六百人,而汤溪镇厚大村有近2000人的范氏后人,人数比兰溪香溪范氏子孙多。范福熙说,厚大村与香溪村两地范氏子孙目前保持联系,并有来往。据他证实。2006年9月香溪范氏后人新修《香溪范氏宗谱》,厚大村曾派人过来祭奠先祖。
  一段佳话
  范浚是香溪范氏第六世孙,世称香溪先生。范浚生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卒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绍兴二年(1132),范浚曾举贤良方正,朝官七次引荐他,朝廷虽屡屡相召,但因秦桧弄权当国,他力辞不赴任。范浚晚年设帐授徒至数百人,播扬理学思想。
  据兰溪市市志办主任何百川考证,朱熹于18岁和20岁时,曾两次登门拜访范浚,但均未能见面。其中第二次拜访时,“因录屏书《心箴》而去”。范浚死后,朱熹亲临凭吊,并且写下一段情真意切的话:“余尝三谒未遇,厥后再至,而先生已逝。其从子右史蒙斋延余于先生讲学处,观其言论文章,悉本洙泗渊源,而《心箴》一篇尤得千圣不传之秘。惜入其室而未获亲见其人。瞻仰门墙,流连不忍去。因书此以志慕焉。”(见《香溪范氏族谱》卷首)何百川认为,朱熹完全是以“私淑弟子”的身份地位来评价和推崇范浚的,这不能不说是一段历史佳话。
  朱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撰成于淳熙四年(1177),距离“因录屏书《心箴》而去”已27年,朱熹将《心箴》原文注入《孟子集注》。朱熹在注解孟子“心之官则思”一语时,引用了范浚《心箴》全文:“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渺然有身。是身之微,太仓稊米。参为三才,曰惟心耳。往古来今,孰无此心?心为形役,乃兽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动静。投闲抵隙,为厥心病。一心之微,众欲攻之。其与存者,呜呼几希!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朱熹生于南宋赵构建炎四年(1130),卒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六年(1200),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立朝仅46日,为官不到10年,其余40余年都从事讲学和著述。朱熹祖籍歙州婺源县(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县,曾寓居建州崇安和建阳(以上今皆属福建)两县。南宋偏安江南,临安是当时政治文化中心,绍兴十八年(1148)年,18岁的朱熹赴临安应考,高中进士。记者揣想,朱熹登门拜访范浚,很可能是乘船进京赶考前后,当他泊船香溪,寻范浚不遇,心中是何等怅然?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大儒之一,他的学说生前并未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相反,庆元二年(1196)三月,有人上书斥朱熹道学为“伪学”,更有人进言,“乞斩熹以绝伪学”,当权者给予朱熹学说严厉打击。朱熹在孤独、凄凉的病榻上与世长辞,9年后冤案才得以昭雪,朝廷为朱熹恢复名誉。宋理宗以朱熹学说“有补于治道”,淳祐元年(1241)理宗下诏,“令学宫列诸从祀”,这是朱熹从祀孔庙之始,距离朱熹去世其时已41年。
  也许是因为程朱理学后来受到统治者的旌表、提倡而居独尊地位,范浚身后地位也渐渐抬高。明嘉靖六年(1527),御注《心箴》与程子《四箴》注一并颁布天下学宫(据《光绪兰溪县市u2022卷五》);明嘉靖十九年(1540),敕建范香溪祠于兰溪城南仓岭,给帑春秋二祭;清乾隆十九年(1754),浙江督学使雷鋐题“婺学开宗”四字额于祠,“以明婺之道学由于先生,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也”(据《光绪兰溪县志u2022卷三》)。
  范浚讲学、著书的书院位于距香溪集镇三华里的宝惠寺,现在这里已成村落,村名保卫村(记者怀疑保卫村可能由宝惠讹化而来),依稀可以寻见当年遗存的,只有村口这座圆洞门门额上的“保惠寺”三字(其实“保”应为“宝”字)。范浚墓也在保卫村上,墓碑上刻“宋贤良范香溪先生之墓”,四周修筑墙垣,门题“八婺儒宗”四字,现已列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九子皆登科,而独未登科的范浚名播身后,这真是“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 本报记者 徐 枫

 

作品

 

浚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范浚(宋朝理学家) 人物介绍(图1)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