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沃·帕特 简历 - 名人简历

基本内容

  生于1935年的阿沃·帕特是爱沙尼亚首位获得国际声誉的作曲家。爱沙尼亚——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在历经八个世纪的被占领历史后,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独立,帕特就生于这个短暂的独立期间,国家旋即被苏联吞并,之后是近四年的德国占领期,以及长达四十五年的苏维埃加盟国时期——帕特在这个时期内成长与成熟。帕特按照义务征兵制,曾入伍任一名军鼓手。退伍之后(1957年)在爱沙尼亚电台和电视部干录音工程师,长达十年,这个职位为他早期作曲生涯提供了经济基础。和许多社会主义作曲家一样,他也投身大众音乐领域——电影和戏剧配乐。加盟共和国时期,艺术的独立性被置于党的文艺政策指导之下。幸亏年轻一代作曲家有前辈艾勒(Heino Eller,1887-1970)指导,帕特1958年入塔林音乐学院师从艾勒。后来帕特满怀感激地谈到恩师:“他给我指出一条道路,但那是一条极为宽广的道路,从不强迫我们按他的路子创作,一位极具人性、充满活力的导师。” 帕特学业及毕业后(1963年)写的第一批作品都是调性音乐,大多为钢琴作品,带有显而易见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师法肖斯塔科维奇与普罗柯菲耶夫。为儿童合唱团和大型乐队而作的康塔塔《我们的花园》曾获苏联青年作曲家比赛的头奖。六十年代,作曲家依据一些地下流传的十二音技法乐谱和教本,演习序列技法,第一个成果是完成于1960年的《死亡名册》(Nekrolog),该作也是爱沙尼亚音乐史上首部十二音作品。此后,帕特越来越倾向于先锋技法,被官方视为危险人物,西方腐朽文化的盲从者。《第二交响曲》(1966年)使用大量非乐音和拼贴,震惊苏联乐坛。1968年创作的《信经》更由于是宗教体裁而遭禁。同时期,帕特对巴洛克音乐兴趣浓厚,以巴赫的音名主题创作巴洛克风格的仿作,和刺耳的现代音乐形成对比(《第二交响曲》)。《信经》中采用了巴赫平均律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这是帕特最钟爱的素材。   六十年代晚期,帕特陷入创作危机,觉得无法在先锋技法中寻找到自己的声音,或许更重要的是,无法体验到信仰的共鸣。数年内,他几乎中止了创作,转而潜心研究格里高利圣咏和中世纪作曲家,如若斯坎、马肖和奥克冈。这个创作枯竭期内的《第三交响曲》是一个过渡性的作品。1976年他写出《致阿丽娜》(Für Alina)标志着作曲家创作新时期的开始,音乐风格焕然一新。下面这个《致阿丽娜》的谱例片断显示其主干音为b小调主三和弦:   帕特从中古元素以及三和弦中汲取到更新力量,他自己称之为“Tintinnabuli”(钟鸣作曲法),即回到最简单基本的三音和弦,调性和声的基石,但抽去了调性体系的功能,使之失去方向感,类似中古音乐那样的平行级进。作曲家这样描绘“Tintinnabuli”:“我使用尽可能少的元素,只有一到两个声部,将音乐建构在最原始质朴的素材上——三和弦,一种特殊的调性音乐。”在下面这个谱例中可以看出,是“钟鸣作曲法”的几种基本变化模式,主干旋律音构成a小调三和弦:   《致阿丽娜》是第一部采用该作曲法的作品,作曲家说:“这是采用新调色板的第一首作品,我在其中发现了一个三和弦系列,应用了一个不起眼而简单的指导原则。”正如上面两个谱例所示,这个“不起眼而简单”的原则就是和弦不论如何变化倒置,都牢牢“固着”在三和弦上。此后钟鸣作曲家成为作曲家每部作品的起点,往往有一个特定的三音和弦位于作品中心,就像一个信念或是钟声,回荡在整个作品中。帕特不但视该作曲法为自己的音乐表达,而且是一种解脱之道,一种拯救性的力量:“我在求索彷徨中进入这个领域,为的是探求我的生命、音乐和创作的答案。在我生命低谷的黑暗中,我似乎感觉一切都是外在而毫无意义,纷繁复杂的面貌令我困惑,我一定要寻求到一个统一,那个最重要的东西,我如何寻到?那个完美之物的轨迹变幻多样,令无关紧要的琐碎随之散去。三和弦的三音就像钟鸣,它很接近我心中的那个完美之物了”。音乐的技法和生命的体验、一元信仰统合在一起。从这点而言,作曲家之后的所有作品皆带有宗教观念。事实表明,钟鸣作曲法虽然朴素,但拓展空间很大,帕特以此写出了个性迥异的丰富作品。作于1976-77年的一系列作品迅速确立了他的独特声音,如《纪念布里顿之歌》(Cantus in memoriam Benjamin Britten)、《兄弟》(Fratres)和《空白》(Tabula Rasa)。有论者把帕特归于简约派,甚至称其为“宗教简约派”(holy minimalism),但作曲家自己并不认同这点。他不像简约派那样采用大量重复段落,营造静止、循环的感觉,其结构往往是变奏体,缓慢渐进,气息悠长。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官方对其封杀得越来越紧,帕特几乎找不到愿意接纳他作品的演出机构和音乐家,作曲家说:“几乎是一夜之间,我失去了所有东方阵营的演奏家。”这其实是官方唯恐帕特的宗教音乐“流毒”太深,于是干脆逼迫帕特出走西方。1980年,帕特只能携全家移居西方。在美国,帕特被看作一个圣徒式的人物,崇拜者众。这是帕特不愿接受的,他说:“我只是一个作曲家。”   作于1982年的《约翰受难曲》堪称“钟鸣作曲法”的集大成之作。该作的核心是三个叠置的五度(Du2013Au2013Eu2013B),“钟鸣作曲法”也开始运用于更多层面,一个基本的时值模式是:短促、中庸、漫长。速度也分为三种明显不同的等级。八十年代后的作品大部分是合唱,但“钟鸣作曲法”并没有实质改变,作曲家将其和语调、半音进一步结合,晚近作品具有将歌词和音乐分离的倾向。

阿沃·帕特 简历 - 名人简历(图1)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