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

“三月三”是壮、汉、瑶、苗、侗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早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就有上巳节,并在隋唐时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宋以后,中原地区的上巳节日渐式微,而南方一些民族地区却保留了“三月三”节。2014年,“壮族三月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广西法定节假日。每年“三月三”这一天,广西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五色糯米饭,杀鸡宰鸭,唱起山歌跳起舞,举行抢花炮、打铜鼓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奇山秀水、多彩民俗、特色美食……八桂大地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这个不一样的“三月三”,我们一起“云游广西”,从广西古籍、旧方志里 “穿越”时空,寻找广西“三月三”习俗的古老记忆。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1)

 

  祓禊

  “三月上巳祓褉”。——[道光]廉州府志·卷四(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2)

  祓禊(fú xì)是一种古老的习俗。《韩诗章句》说:“郑俗,上巳,溱洧两水之上,秉兰祓除。”这一天,人们利用天时、地利和地球上的洁水、春水,对身体进行洗浊,荡涤尘垢,驱除疾病。《周礼·春官·女巫》有“掌岁时祓除衅俗”。魏晋以后又派生出临水宴饮、郊外游春、曲水流觞、泛舟竞渡等活动。

  (注:清代廉州府治所在今广西合浦)

  抛绣球

  “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岭外代答·卷十(清乾隆至道光間刻知不足斋丛书本)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3)

  电影《刘三姐》中就有三姐和阿牛哥抛绣球定情的场景,其实早在南宋,周去非就在《岭外代答》里记载了这一习俗。绣球起源于青铜兵器“飞砣”,后来逐渐改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娱乐,到了宋代,又演变成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绣球多由12片花瓣连结而成,内装豆粟或棉籽之类的填补物,上连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现在抛绣球活动已不限于传情,还发展成为一项体育运动和娱乐项目,而壮族抛绣球还入选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4)

  (注:《岭外代答》是南宋周去非在广西任职时记录的岭南地区社会、经济、民俗、物产、山川、古迹等情况的著作)。

  赶歌圩

  “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苼萧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赤雅·卷一(清道光五年刻本)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5)

  壮语“歌圩”的意思是“野外水边和坡地上的集会”。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歌圩,其中以三月三歌圩最为隆重,一般持续两三天,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此外侗、苗等少数民族也有唱山歌的传统。山歌现已成为广西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2006年壮族歌圩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6)

  (注:《赤雅》是明末中书舍人邝露游历广西时,记录广西各族风情、山川地貌、古迹名胜、趣闻轶事的著作)

  

  抢花炮

  “上巳民间有放花炮之会”“其竞赛时以冲天铁炮(即旧时之地炮)内装小铁环,若实弹然,燃炮后,铁环直冲霄汉,观众闻炮声,即以铁环为目标,蜂拥争取”。——[民国]三江县志·卷二(民国三十五年铅印本)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7)

  不仅三江,[康熙]浔州府志、[光绪]归顺直隶州志、[民国]同正县志、[民国]邕宁县志等都有抢“花爆”或“大爆”的记载,抢到花炮者寓意吉祥。至今广西壮、侗和仫佬等民族依然保留着这一习俗,而历经千百年的抢花炮,也演变成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并列入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簪荠菜花

  “三月三日男女簪荠菜花”——[嘉庆]全州县志·卷一(清嘉庆四年刻本)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8)

  据说三月三是“荠(zān)菜花生日”。这天,人们在外出踏青时都会采摘荠菜花,男子佩于胸,妇女戴于发,以为装饰。民族学家田曙岚1933-1934年间在广西考察,当时兴安县也保留有这一风俗。荠菜的营养成份很丰富,在广西又被称榄鼓菜。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报春的荠菜花在广西随处可见,烹调后它清香飘逸,色泽碧嫩,自古就是美味佳肴,民间有“三月三,荠菜作灵丹”之说。

  

  吃五色糯米饭

  “三月初三日上巳日,祓除不祥,乡人取枫叶、红兰染米炊饭,曰乌米饭。”——[道光]钦州志·卷一(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9)

  五色糯米饭,又称“乌米饭”,是广西流传至今的三月三习俗。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红兰草、黄饭花(或黄姜)、枫叶、紫蕃藤等植物泡出红、黄、黑、紫4种颜色,与糯米本色一起做成五色,寓意生活如百花灿烂,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吉祥如意、五谷丰登。五色糯米饭既是传统美食,也是广西各民族传统祭祀供品。2010年,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还入选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10)

  插柳(枫)

  “三月初三日为上巳节,各家均以柳枝或枫叶插于门口,并煎五色糯饭以供家先。”——[民国]同正县志·卷七(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11)

  柳枝在中国古代就已用于“祛病消灾”,扁鹊用它熬膏治疗疔疮肿痛,华佗用它治疗骨折,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到宋元以后,插柳的习俗逐渐盛行,人们去踏青往往头戴柳环或系于身上,还要带回来插在家门口。广西同正、邕宁等地也有插枫叶或在房屋四周散布枫叶的做法,既有缅怀亲人之意,又有驱虫之效,至今广西罗城、天等、东兰等地仍盛行这一习俗。

  (注:民国同正县今属广西扶绥)

  

  蒸发糕

  “三月三日,户多插青,捣枫木叶渍糯米,越日,去其叶而米色黑,煮乌米饭拜墓,否则舂柔(木旁)成粉,和糖炊之,为发意(米旁)以祭。”——[民国]灵山县志·卷二十二(民国三年铅印本)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12)

  发糕用米舂成粉状(也有用面粉、玉米粉等)和糖水一起搅拌均匀后,用碗或盘装盛再蒸制而成。发糕取其“发”意,象征发财、发达,因此发糕蒸得是否够发够高特别重要,在祭拜之后自己也要食用,因口感松软香甜,老少皆宜,至今仍是广西各地传统的拜祖祭祀供品。

  

  扫墓(拜山)

  “三月三日染五色饭、割牲烹酒,男妇咸出拜墓,以石灰涂塚,以纸挂树,饮食而归。”——[光绪]镇安府志·卷八(清光绪十八年刻本)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13)

  不同于中原地区在清明节祭拜,广西不少地区多在“三月三”期间扫墓、拜山。广西人的宗族观念比较重,扫墓、拜山是家族大事,祭祀用品如同准备春节年货一样慎重,多为三牲,还有五色糯米饭、发糕、酒水等,有修整、清扫祖坟,燃香,摆放祭品,挂纸,烧纸祷告,燃放鞭炮等流程。祭拜结束后在坟旁(有些拿回家)分享祭品,意为“祖先享用祭品后的赐福”,子孙吃后可以得到祖先的保佑和祝福。至今,桂西、桂南等地依然保留着“三月三”扫墓拜山的传统。

  (注:清代镇安府治所在今广西德保县)

  祭真武诞辰

  “初三日,又系玄天上帝诞期,若遇三年大醮会,亦于是日出游各街致祭,然往往遇雨。”——[民国]同正县志·卷七(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14)

  真武,古称玄武,水神名,道教所信奉的神祗之一,民间又叫玄帝、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北帝等。据《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指的就是龟蛇。明代推崇真武崇拜,不仅在皇室流行,民间的崇拜也十分盛行,比较著名的如朝山进香习俗、真武诞庙会习俗等。广西多以三月三为真武诞期,这天要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乡间有的还进行巡游、演土戏、歌舞表演等,上林等地称之为“三三胜会”。被誉为“天南杰构”的容县真武阁就得名于祭祀真武大帝。

从古籍中寻找广西 “三月三”的古老记忆(图15)

广西容县真武阁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时期、各地区的“三月三”活动各具特色。在中原地区失落的“上巳节”,却在广西以“三月三”的形式广泛传于民间并沿习至今。祭祀迎祥、踏青春游、欢乐竞技、歌圩美食……今天的“三月三”已成为广西标志性文化节日和文化品牌,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广西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深情礼赞,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

  (广西壮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供稿)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