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庆 人物介绍

教育背景

2005年12月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2004年10月-2005年9月,为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外国人研究生,2005年10月—2006年9月为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

研究领域

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

讲授课程

刑法、欧陆刑法、刑法案例评析

科研成果

独著

《法治的脸谱》,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版;

付立庆 人物介绍(图1)

《法治的声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合著

《刑法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刑法总论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2月版;

译著

《从新判例看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编著

《许霆案深层解读:无情的法律与理性的诠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代表论文

1、“善待社会危害性——以我国刑法第3条的检讨和反思切入”,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2、“论刑法适用中的隐性不平等——以刘海洋事件为视角的考察”,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

3、“论中国刑法中的典型的法定目的犯”,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4、“刑事领域的违法性冲突及其救济——以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检讨和反思切入”(与梁根林教授合著),载《刑事法评论》第10卷;

5、“超越与缺憾——苏力u2018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总置评u2019”,载《刑事法评论》第13卷;

6、“刑事一体化:评价、梳理与展望——一种学术史意义上的现场叙事”,载《刑事法评论》第14卷;

7、“论主观违法要素的地位与范围——以日本刑法理论为依托的展开”,载《刑事法评论》第17卷;

8、“非法目的犯的甄别与定位——以伪造货币罪为中心”,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1期;

9、“论军警人员抢劫行为之法定刑适用”,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4期;

10、“刑法危机的症结何在——就犯罪圈、刑罚量问题的些许感想”,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5期;

11、“拐卖幼女并奸淫行为之定罪与量刑”,载《法学》2007年第10期;

12、“利用ATM机恶意取款案法律性质辨析”,载《法学》2008年第2期;

13、“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之重构:基本依托和意义所在”,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14、“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改造的现场叙事——兼对一种改良论主张的若干评论”,载《法律科学》2009年第2期;

15、“u2018见危不救u2019的合理应答”,载《检察日报》2009年2月17日;

16、“论绑架罪的修正构成的解释与适用——兼评修正案对绑架罪的修”,载《法学家》2009年第3期

17、“u2018躲猫猫u2019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载《法学》2009年第4期;

18、“重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宣言与自省”,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1期。

此外,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时代潮》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法学随笔20余篇;在《北京商学院学报》、《现代财经》、《财会月刊》等杂志上发表经济类论文5篇(2000年以前)。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